量子科技照进未来
合肥以“技术评价+场景驱动+耐心资本”三轮联动,加速量子科技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。围绕技术团队、水平、市场前景与转化风险四大维度,建立多层级评价体系,其中技术水平占比60%,成为成果转化的核心指标。全市设立7家概念验证中心,推行分级入库与动态管理机制,推动30余项成果产业化,孵化企业10家,相关专利超2000件,居全国前列。
为破解“不敢用、难落地”困局,合肥创新设立场景工作专班,梳理新技术与开放场景两张清单,覆盖市政、医疗、交通、能源等领域,对首试首用给予资金支持与责任豁免。量子印章在政务窗口试点,提升审批效率;量子加密技术落地轨道交通系统,保障票务信息安全。国企场景创新联盟推动“量子+轨道”融合,实现从技术验证到真实场景应用的跃迁。
依托“科大硅谷”政策,合肥培育高容忍度种子基金,允许基金管理团队在50%投资损失范围内免责,鼓励投早投小投硬科技。同时,以“本源悟空”等国产量子计算机为载体,推动金融、生物医药、电力等领域的专用场景应用,全球用户超53万,商业化运行持续深化。
当前,我国量子通信全球领先,精密测量多点突破,计算领域虽仍处追赶阶段,但在“祖冲之三号”等原型机上实现关键跃升。未来需强化产学研协同,打通“设计—制造—封装”全链条国产化,建设国家级量子产业示范基地,夯实基础,迎接量子产业爆发式增长。